现货成本价完全解析:资产总览 vs 交易账户的差异

·

在投资加密资产时,“现货成本价”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:
它既决定了浮盈浮亏,也直接影响买卖决策。很多用户在 OKX 上发现 资产总览页交易账户页 的成本价常常不同,于是心生疑惑。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两者的算法差异、使用场景,并给出实用的计算示例,帮助你 3 分钟搞懂所有细节。

一、资产总览现货成本价:跨账户的“全场平均”

包含哪些资产?

计算公式

采用 加权平均成本法
将上述三个账户的买入价、数量综合后,求出统一成本价

关键特点

  1. 内部转账不起作用:把 1 ETH 从资金账户划转到交易账户,总览成本价不变
  2. 简单粗暴:只看“买到手的价格”,不考虑后续高抛低吸的复杂操作。

示例
假设你在资金账户曾以 3000 USDT 买入 1 ETH,后来把这 1 ETH 转入交易账户。资产总览依旧显示 成本价为 3000 USDT,不会随着你在交易账户内的卖高买低而重新计算。

👉 想实时查看资产总览的统一成本?点我先睹为快!

二、交易账户现货成本价:两方法自由切换

在交易账户内部,OKX 提供了 平均成本法(Average cost)累计成本法(Accumulative cost) 两种思路,用户可按策略自由切换。

2.1 方法对比速查

维度平均成本法累计成本法
核心思想只看“买过”的平均价减去“卖过”的价值
公式(原成本×原数量+新买价×新数量) ÷ 新总数量(累计买入金额 − 累计卖出金额) ÷ 现有净数量
适合策略定投、网格高频波段、套利
利润计算(市价 − 成本) × 持仓市价 × 持仓 − (累计买入 − 累计卖出)
收益率(市价 − 成本)/成本利润 ÷ (累计买入 − 累计卖出)

2.2 逐步算给你看

把枯燥公式拆成每天的交易流水,真实跑一次你就能秒懂。

第一天:首笔进场

平均成本 = (0 + 3000×2)/2 = 3000 USDT
未实现盈亏 = (3500−3000)×2 = 1000 USDT

累计成本 = (6000 − 0)/2 = 3000 USDT
未实现盈亏 = 3500×2 − 6000 = 1000 USDT

第二天:部分卖出

平均成本 仍是 3000 USDT(卖出不影响原有成本)
持仓 1 ETH,盈亏 = (4000−3000)×1 = 1000 USDT

累计成本 = (2×3000 − 1×3500)/1 = 2500 USDT
盈亏 = 4000×1 − (2×3000 − 1×3500) = 1500 USDT

瞧!同一次卖出后,两种方法的盈亏数字已分道扬镳。

第三天:补仓

平均成本 = (3000×1 + 4000×1)/2 = 3500 USDT
盈亏 = (4500−3500)×2 = 2000 USDT

累计成本 = (3000×2 + 4000×1 − 3500×1)/2 = 3250 USDT
盈亏 = 2×4500 − (3000×2 + 4000 − 3500) = 2500 USDT

通过以上三天,你会明显发现:

三、FAQ:10 个高频疑问一次说清

Q1:什么时候必须去交易账户改成本价?
A:当你的币来源于外部钱包或空投,系统无法识别原始成本时,可在 “交易 > 持仓与资产 > 成本价” 手动输入真实成本。

Q2:稳定币或法币算成本吗?
A:不算。USDT、USDⓈ、USD 等均被系统直接排除。

Q3:内部转账会不会刷新交易账户的累计成本?
A:会,累计成本按净值重算。若需复原,可回资金账户再划回,并手动调整价格。

Q4:网格策略跑完后利润怎么算?
A:机器人停止时,盈利会直接到资金账户,同时把现货币转入交易账户,此时系统会自动把转回数量按冲抵过的累计成本计算。

Q5:日期范围追溯到哪天?
A:平台从 2020 年 11 月 6 日 起开始记录。

Q6:API 字段看不懂?

四、实战小贴士:做决策前先选对指标

总结

关键词快速记忆
现货成本价买币入场的平均定价
资产总览三账户统一展示,转账不刷新
交易账户双算法可选,自由回测波段收益
平均成本法只看买过,卖出无感
累计成本法卖出即扣除,利润最真

掌握本文逻辑后,当你再次看到“成本价 3000”和“成本价 3250”两个数字时,就能一秒反应:一个来自资产总览全场平均,一个来自累计扣除后的净持仓。 👉 立即登录查看你的现货成本价到底是多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