虛擬資產專法草案立法重點觀察與預判

·

背景速覽:為何專法迫在眉睫

ACE 王牌交易所涉洗錢案、「幫代操虧光血汗錢」等負面事件,凸顯台灣現行「自律先行、立法滯後」的加密監管出現真空。金管會主委黃天牧 2024 年初公開承諾「虛擬資產專法草案」將於第三季送審,核心任務在「監管加密貨幣業者、交易市場,並強化投資人保障」。消息一出,虛擬貨幣、加密貨幣、比特幣 ETF、NFT 等關鍵詞迅速佔據社群版面,成為市場焦點。

立法進度與時程

節點預計時間關鍵動作
專法草案完成2024 Q3(9 月)金管會呈報行政院,交新內閣裁示
民間公會成立2024 Q1「虛擬資產平台公會」登記,自律規範先行
比特幣 ETF 評估2024 Q2 末券商公會 4 月底前提報複委託方案

👉 立即查閱各階段進度與進場時機

草案三大監管方向初探

1. 平台牌照制度

2. 洗錢防制再升級

3. 投資人保護條款

比特幣 ETF 會開放嗎?

金管會現行解釋:比特幣不屬「有價證券」,因此境內投信無法直接發行 ETF,但 「複委託」投資境外比特幣 ETF 已放行討論。如果券商公會 4 月底前提出配套(例如:把交易額度納入客戶風險承受評分、實施高額保證金),2024 下半年有機會出現「台灣投資人下單—券商複委託海外比特幣 ETF—T+2 結算」的新通路。

👉 解析複委託實務操作與潛在風險

專法挑戰:憲法原則與比例性檢驗

草案雖立意良善,仍需回答以下「法律大考」:

投資人自保4步驟

  1. 查核牌照:專法通過後,上金管會官網搜尋「VASP 執照名單」。
  2. 分散風險:避免把全部資金放在單一平台,同時關注冷錢包備份方式。
  3. 搞懂稅務:遵循「所得基本稅額條例」申報海外交易所得;若屬境內受監管平台,平台需在隔年 1/31 寄發扣繳憑單。
  4. 追蹤自律公會公告:公會將制定「廣告揭示指引」、「重大資安事故通報標準」,資訊透明有助於第一時間退場。

未來展望

短期(2024):專法草案公布+比特幣 ETF 複委託試行,市場情緒偏多,但「洗錢防制嚴查」嚇退部分不合規業者,市場呈「洗牌」現象。

中期(2025):若立院三讀通過,配合「數位部新版資安法」上路,整體虛擬資產產業將獲「合法化紅利」,NFT 與 STO 證券型代幣可能迎來二波熱潮,衍生更多加密貨幣金融商品與創投基金進場。

長期(2026 之後):跨境監管框架與他國相互承認談判完成,台灣的虛擬資產業者有望與新加坡、日本交易所「節點互通」,降低轉帳成本,引爆新台幣穩定幣、DeFi 借貸新場景。

常見問題 FAQ

Q1:專法通過後,手邊的加密貨幣需要申報嗎?
A:僅在「台灣境內受監管平台」買賣才須向國稅局申報。若錢包與交易所都在海外,目前仍依「所得基本稅額條例」自行申報海外所得。

Q2:我習慣用國際交易所交易,會被禁用嗎?
A:草案聚焦「在台灣營業」的平台。若你人不在台灣、平台未對台灣用戶做行銷,理論上仍可正常使用,但將失去我國金融消費爭議調處的保障。

Q3:成為「專業投資人」有什麼好處?
A:可豁免交易限額、參與私募 STO、認購高槓桿衍生品。條件除財力證明(淨資產 3,000 萬元或年收入 150 萬元以上),還須通過平台測驗。

Q4:NFT 是否適用相同監管?
A:若 NFT 用於零售商品、藝術收藏等「非同質化場景」,將採低度監管;一旦涉及「分割化」、「分潤型金融 NFT」,即回歸虛擬資產專法高強度監管。

Q5:專法何時生效?
A:目前預估草案 2024 年 9 月出爐後,進入立院審查。樂觀估計 2025 年上半年可完成三讀,行政院公告日起算三至六個月正式實施。

Q6:法規空窗期我該如何自保?
A:確認平台已至少向金管會遞交「洗錢防制法遵聲明」;利用第三方審計報告、資安證書替代官方牌照做風險判斷;務必啟用 Google Auth 雙因子與提幣白名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