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要用一句话概括矿机生意:矿工是赌徒,矿机商才是放高利贷的银行。当比特币冲上历史新高,一台成本2354元的矿机最高被爆炒到2~3万元;当币价腰斩,矿机又恢复到七八千元的“低价”。过去三年,杭州公司嘉楠耘智凭借20.9%的市场份额,净利润狂飙125倍——正是这个走向港交所的招股书,把潜藏在币价暴涨暴跌背后的故事,撕开了第一道口子。
一台矿机,从“夜总会”到“血汗工厂”
ASIC芯片时代:印钞机的诞生
比特币数量恒定在 2100万枚,越往后越难挖。早期用电脑 CPU 就能抢得区块奖励,短短几年,硬件迭代跨度夸张:
- CPU 阶段:家用电脑就能在五分钟内捡到第一桶金。
- GPU 阶段:游戏显卡化身杠杆,“一块显卡一天三顿饭”。
- FPGA 阶段:能耗降低,但调试门槛高。
- ASIC 阶段:嘉楠耘智 2013 年正式发布全球首台 ASIC 比特币矿机——阿瓦隆,算力提升百倍以上。
彼时每天收益超过 1万元,1 个月即可回本,洐生出著名的“一夜暴富”神话。很多人把房子抵押、把信用卡刷爆,只为抢到一台阿瓦隆。
从天堂到地狱:币价雪崩后的真实账本
到了 2018 年,比特币价格从 2万美元 跳水到 7500美元,矿工们眼睁睁看着账本血亏:
- 蚂蚁 V9 4T 售价 900元,每日耗电 15.12元,挖矿收益却只有 11.49元——理论回本 107天,但并未计入币价继续下跌的坏账。
- 阿瓦隆 A841 售价 7800元,日耗电费 18.58元,日产 0.0008 BTC 折合 37.64元,回本周期 999天;若算上故障率、电价浮动,回本更是遥遥无期。
“再这样下去只能吃土。”现驻新疆的前矿工王孟坦言,每天醒来先看比特币行情,“矿机在轰鸣,心却在滴血”。
30秒读懂嘉楠耘智招股书:从 224万 到 3个亿 只用了三年
常人看利润 | 行业人看门道 |
---|---|
2015 年营收 4769.9万元,净利 224万 | 当日矿机单价 1.2万元,毛利 29.1% |
2016 年营收 3.16亿元,净利 5800万 | 币价反弹带动矿机销量 5.6万台(估算) |
2017 年营收 13.08亿元,净利 3亿元 | 厂家交付 29.45万台,市占 20.9% |
毛利率三年抬到 46.2%,净利润复合增长率 125倍——比同期比特币价格涨幅还高。暴利背后的逻辑看似简单:芯片成本稳定,售价随币价“风筝式”浮动。
嘉楠耘智招股书毫不掩饰提示风险:
“矿机需求与比特币价格同频共振,ASIC 芯片未来可能面临技术路径突变,多国监管态度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。”
矿工视角:为何还要在“贫瘠”里博弈?
多数矿工并非为爱发电,而是寻找全球最低电价的生存游戏。
- 云南、贵州:雨季水电成本 0.2~0.25 元/度,丰水期过剩。
- 新疆、内蒙古:火电资源丰富,全年平均 0.28~0.31 元/度。
- 中亚、北欧:越来越多团队出海挖矿,脱离监管高压区。
王孟如今管理位于新疆准东的三座矿场,手下十几名运维人员每天两班倒,检修矿机、更换风扇,跟二十年前网吧网管没太多差别。“最大的支出是电费,占成本六成以上。只要比特币不跌破 6800 美元,我们仍是微利,跌破就得关机。”
FAQ:矿机、算力与回本周期
- Q:一台矿机到底能不能“日赚斗金”?
A:行情走高算力低时确实能——2017 年每天收益 1万元 的记录不敢奢望;随着全网算力攀升,日收益降到只有几十元,回本要按年计。 - Q:买二手矿机比全新的划算吗?
A:二手 ASIC 虽便宜,但寿命打折更严重。风扇、电源老化几乎等同于“隐性购机成本”,极易导致算力下跌、返修率激增。 - Q:家里能否直接挖比特币?
A:家用 220V 电+城市居民电价基本无法盈利。一台 30T 算力的矿机每月电费就要 900~1200 元,高于多数城市白领工资。 - **Q:芯片迭代会有“矿机归零”风险吗?
A:每 6~9 个月就能曝出新一代高阶 ASIC。迭代周期越短,上一代机器淘汰越快。很多老矿机只能切到安全问题更小的“小币种”苟延残喘。 - **Q:普通人如何合理参与挖矿赛道?
A:与其买矿机,不如把预算拆成:
1) 比特币现货(40%)
2) 矿机算力租赁合约(30%)
3) 行业龙头股票或ETF(30%)
分散风险,避免“满仓单押”。
延伸思考:从“矿机”到“芯片”,谁是下一个赢家?
矿机之争本质是7 纳米与 5 纳米先进制程的芯片战争。比特大陆、嘉楠耘智、比特微逐鹿台积电产能的同时,也把战火烧向 AI 专用芯片——用同一套 ASIC 工艺复制“图像识别”与“智能驾驶”的市值故事。
对于投资者来说,“矿机板块”与“半导体板块”叠加泼洒的是双倍波动率:
- 19 年币价下跌,矿机降价的直接后果是闲置百万台矿机;
- 20 年 DeFi 引爆新一轮行情,又使得二手矿机行情疯涨 2~3 倍。
周期起落的加速度远超传统电子消费品,投资人如果没有全周期视角,极可能成为“最后一棒”。
结语:赚钱的永远是卖“铲子”的人
正如美国西部淘金史告诉我们的——挖矿的人留下尸骨,卖水的人递上一瓶 1 美元的泉水。今天的高价矿机、低价电费,都只不过把 200 年前的剧本搬到了区块链世界。
嘉楠耘智上市或许是矿机资本化的开始,也可能是谢幕前的鼓声。对于普通参与者,信息差比电价差更重要——知道何时进场、何时关机,比手握矿机更决定生死。
👇 是时候重新审视:你要买“铲子”,还是应该把铲子卖给更多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