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这少数比特币储备公司能逃过“死亡螺旋”:MNAV 成为生死线

·

最新风险资本报告揭示:超过 80% 的企业财务战略若错位,将在下一次熊市中被迫抛售比特币、市值归零。想知道自己持仓公司是否在危险名单内?继续向下读。

什么是死亡螺旋?先弄懂 MNAV

加密货币市场永远在寻找新的估值语言。这一次,关键词是 MNAV(Market-to-NAV Ratio,市值对资产净值比率)。

  1. 股价贴住资产净值,二级市场流动性枯竭。
  2. 增发新股或债券无人认购,融资成本飙升。
  3. 清偿压力放大,被迫卖币补洞——反而把 BTC 砸出更深空头坑。

核心关键词:死亡螺旋、比特币储备、MNAV、资产净值、加密熊市、融资策略、持币溢价


为什么只有极少数公司能活下来?

报告从 70 余家公开持币的上市公司及信托中遴选样本,发现 能在 3 个牛熊周期依旧保持 MNAV≥1 的企业,不到 5 家。它们的共同特点可用 4 句话概括:

  1. 领导者穿越牛熊的认知——创始人或 CFO 主动公开 BTC 持仓比例、买入均价、再投资节奏,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。
  2. 纪律化的并购、回购与增发流程——高溢价时增发,低溢价时回购,用股权再平衡每股权益 BTC 净持有量。
  3. 横纵一体化的资产负债表策略——现金流业务+低成本债券+锁仓 BTC 抵押混合融资,把爆仓价格压到 8,000 美元以下。
  4. 社区与监管双重护城河——社区信任度高、监管信息披露透明,就算 MNAV 短暂跌破 1,也会被长线资金“兜底”。

这四项能力叠加,构成所谓 “策略复利”:不仅囤币,还能持续增厚每股对应比特币持有量,以时间换空间,真正跑赢比特币本身的上涨曲线。

👉 如果你想知道哪些指标可以提前半年预警死亡螺旋的到来,点此解锁杀手级工具箱。


死亡螺旋升级为系统性风险的前奏:债务杠杆

当前多数企业以“股权融资 + 内生现金流 + BTC 抵押借贷”的方式囤币,整体杠杆倍数约 1.2 倍,系统性风险可控。但如果总杠杆翻番至 2.5 倍 以上,就会成为下一轮熊市的引信。

场景模拟:

Breed 报告建议,监管机构应把“以比特币为主要储备的发行人”纳入杠杆监测范围:

👉 深度揭秘下一轮潜在「去杠杆雷曼时刻」的前置信号清单。


实战案例:Strategy 的开创与连锁反应

2020 年 8 月,Strategy(原 MicroStrategy)首次把公司现金等价物全部换成比特币,引爆全球企业持币潮。到 2025 年 6 月:

关键动作:“薄发厚雪”节奏

Strategy 的成功为 140 家后来者提供模板,但也意味着赛道已异常拥挤:复制粘贴越密集,下一次 MNAV 被打穿时速度就越快。


三类投资人必读情景与应对

投资者类型最需警惕信号自救/避险操作
囤币党最关注的矿企、交易公司股价盯紧 MNAV,<1 立即减仓
传统价值投资者公司财报中 BTC 的市值/成本比看融资结构是否>70% 高息债
散户短线BTC 连续三天 5% 以上跌幅动态监测交易所大额流入

常见问题 Q&A

Q1:只要公司 BTC 持仓量大,就一定安全吗?
A:错。持币规模 ≠ 持币优势。若杠杆高、现金流枯竭,市值再大也可能被清零。核心看 MNAV 能否稳定溢价,并持续增厚每股 BTC 面值。

Q2:个人投资者如何实时计算某家公司的 MNAV?
A:公式为

MNAV = 公司总市值 ÷(比特币持仓量 × 当前 BTC 市价)

数据面板可在 BitcoinTreasuries、公司季报或链上浏览器中抓取,每四小时更新一次。

Q3:比特币价格突然暴跌 30%,我如何识别哪些公司即将进入死亡螺旋?
A:盯三个前置指标:

Q4:如果多想参与比特币储备公司,什么操作最稳健?
A:把钱投向 MNAV>1.5、并已设置可转换债上限的 ETF 组合,避免单票踩雷。选择分散持仓不超 5% 的组合型加密指数基金也能对冲黑天鹅。


结语:MNAV>1 才是硬道理

在企业级比特币持有人潮汹涌而来的 2025 年,决定生死的不再是“囤了多少币”,而是 资本市场愿意继续为你的币溢价买单 多久。
记住,MNAV 是你第一道防线,也是唯一防线。忽略它,下一次坠崖式下跌时,支点都可能消失于无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