稳定币热潮背后的冷思考:发行人到底靠什么赚钱?

·

稳定币概念为何又飙高?

过去两周,加密市场最火的关键词非 稳定币 莫属。港交所上市公司多点数智公开透露正在筹备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,单日股价最高拉升 90%,连带 港股稳定币概念股 集体跟涨。众多金融机构、零售巨头、互联网龙头都在表态:“我们也要做稳定币”。市场有了热度,投资者却开始追问:稳定币赛道的 盈利模式 到底有多稳?本文抽丝剥茧,帮你算清这笔账本。


谁是这场热潮的发动机?

多点数智:从零售 SaaS 到稳定币新兵

CFO 汤毅凡直言:“我们要把加密货币带来的 跨境支付效率手续费成本结算速度一次性打包赋能给零售商。”
👉 点击抢先了解多点数智的加密货币路线图

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巨头“排队申请”

机构动作牌照优先级场景亮点
蚂蚁国际待《稳定币条例》生效后即刻递表AAA万笔跨境瞬时结算
连连数字评估香港 + 新加坡 双重牌照A全球财资管理
HashKey与多点数智联合打造 零售链上支付AAWeb3 钱包直连

此外,京东币链科技、圆币创新、渣打银行联合体已进入香港金管局 稳定币沙盒,正在模拟真实商业环境下的 储备托管发行/赎回 闭环。


稳定币盈利模式拆解:四本账一本都不能少

投资者要回答最核心的问题:钱从哪里来?

1. 储备利息差(Reserve Spread)

目前 港元稳定币 呼声最高。
发行方每发 1 HKD 代币,账户上必须锁定 ≥1 港元等值 高流动性资产(短期政府债券、AAA 级商业票据)。
若数字货币溢价使用、传统美元利率 4%–5%,10 亿美元储备一年躺赚 4,000–5,000 万美元利息,远超 汇款手续费银行利差

风险提示:熊市利率骤降,这部分收入将迅速缩圈。

2. 交易手续费(Exchange Fee)

用户 链上钱包 → 交易所 → 商家 路径每一步都可以抽成。

👉 一文看懂稳定币钱包如何降低商家结算成本

3. 金融增值服务(Revenue Stack)

当稳定币成为 “互联网原生的结算层”,发行方即可嵌入更多 金融产品

典型案例:某电商企业每日有 10,000 笔跨境退款,使用稳定币结算后 T+0 完成,手续费从 2.5% 降至 0.1%

4. 数据与场景生态(Ecosystem Premium)

互联网企业最擅长将 支付场景补贴 换成 数据货币化

香港金管局强调:“牌照申请需提供 真实应用场景。”换句话说,单靠发币吃利息,没戏。


首批牌照稀缺度:十进一?

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表态:“初期会审慎批牌,预计名额个位数。”
入沙盒 ≠ 拿牌照,更不等于躺赢。对照审慎框架,合格候选人需搞定:

  1. 储备资产 100% 赎回担保机制
  2. 冷、热钱包 多重签名保险方案
  3. AML/CFT 合规 + 链上监控
  4. 实时披露储备证明,可与银行 定期对账

这相当于把“传统银行营运成本”和“加密钱包技术门槛”一次性叠加。对中小玩家而言,最快路径还是 与持牌银行或科技龙头合作,分担合规壁垒。


案例研究:圆环集团上市后的“盈利模式焦虑”

结论:单靠储备利差撑不起长期估值,需要 金融衍生服务场景费率 对冲。


FAQ:投资者最关心的 5 个问题

Q1:持有稳定币到底有利息吗?

A:官方稳定币本身通常 0 息。部分平台提供 “质押生息”DeFi 池子 赚浮动收益,风险需自担。

Q2:稳定币和数字港元(e-HKD)会打架吗?

A:不会。e-HKD 是央行负债;稳定币是商业银行或科技公司负债,面向零售跨境场景,二者 互为补充

Q3:小散户如何参与稳定币早期红利?

A:关注 持牌交易所钱包合作空投商家消费返利链上任务奖励

Q4:储备资产是否会“踩雷”?

A: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强制投资 高评级短债 并接受审计披露,踩雷概率远低于离岸“算法稳定币”。

Q5:万一公司破产,我的币怎么办?

A:条例规定必须设立 独立信托托管,破产清算时 优先兑付 稳定币持有人,与股东利益隔离


写在最后:窗口期只给有准备的人

监管靴子即将落地,市场热钱短时间涌入,真正拉开差距的是 长期储备管理可持续生态粘性
下一次币价暴涨时,不妨从 盈利模式四本账 回头看看,谁只是把稳定币当“理财产品”,谁又在扩张 链上商业帝国。下一轮洗牌之前,抢先吃透规则 才是站在牌桌上的唯一门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