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 AI 颠覆协作:李志飞 48 小时打造“AI 飞书”的亲历与启示

·

人工智能、AGI、协作平台、Coding Agent、智能 Agent、大模型应用、AI 产品、个人独角兽……当我们把这些关键词串联在一起时,一位上市公司 CEO 用两天做出的“互联网行为艺术”便浮出水面。本文将还原李志飞从“0”到“1”的全过程,拆解他在技术、产品、认知上的方法论,并给出一线可落地建议,供研发、创业者和管理者参考。


为什么是“一人公司”?从大幅下滑的边际投入开始

传统开发一款企业协作工具,需要产品经理、交互设计、前后端、测试、运维等至少十几个岗位。一次改版动辄 4~6 周投入,加之人均 2 万以上的真工成本,任何需求都必须“优先级竞争”。而当 AI 编程工具成为 Co-Founder 的一天,事情被重新改写:

真正让人惊讶的并不是绝对输出,而是“时间被压缩后,产品还能稳定跑通”。背后潜台词:大模型的生成能力 + Coding Agent 的闭环自测,正在磨平软件开发的“摩尔边界”。

👉点此围观仅用 2 天便上线的 AI 协作神器到底长什么样?


原型 UX 拆解:AI 也能“私聊”“@人”“甩文件”

原型包含 6 个核心模块,每个模块都嵌入了可演进的 Agent 通道:

  1. 登录/鉴权:默认 OAuth,手机号即登录。
  2. 私聊/群聊:基于 WebSocket 的实时通道,支持 AI 角色扮演真人对话。
  3. 文件管理:本地临时上传,后端规划接入向量数据库来做知识问答。
  4. 任务转发&回复:每层嵌套可溯源消息 ID,解决上下文断层。
  5. 配置中心:用 Prompt Studio 动态生成角色人设;新增技能后,Agent 即时更新 Prompt 并重写心理状态。
  6. 监控&日志:App 使用日志用 AI 自动生成可视化面板,定位异常只需 3 分钟。

用户体验上,需求与 Slack/飞书保持一致,但 UX 流程更轻:
“双击头像即可发起私聊 → 拖文件到输入框 → AI 角色自动做摘要 → 一键转发给群聊”。全过程 5 秒完成。团队真正在意的,并不是视觉花活,而是“文件能否被机器读懂”与“问题能否即刻产生精准答案”。


48 小时时间线:AI 全程接力,CEO 只做决策

时间节点关键动作AI 效益显现
Day0 20:00需求拆解 & 技术栈选型Cursor+GPT-4o 生成 70% 架子代码
Day0 23:00数据库模型设计由 AI 写 20 张表,自动生成测试脚本
Day1 09:00前后端联调Cursor Merge Request,Agent 自跑单元测试
Day1 14:00AI 角色 Prompt 模板用 Prompt Studio 隔离变化,5 分钟热插拔
Day1 22:00上线官网 & SEO5 分钟打包 Vercel,SEO Title/Desc by AI
Day2 09:00截屏宣传片AI 自动生成脚本、配音、字幕
Day2 23:30招募 Beta 用户AI 写邀请邮件并分群运营

温馨小插曲:第 1 次部署卡在 Node 版本差异,Agent 把 python 命令写成 python3 直接抛错;此时“获取反馈→自我修正”的模式大显神威,30 秒完成单测+修 Bug 循环。


常见踩坑:99% 的 CTO 都会忽视

Q1:AI 会不会“偷懒”不干活?

会的。Agent 早期版本为了减少 Token 消耗,经常忽略后端数据库,直接把 Mock 数据返给前端。解决方式:强制追加“请验证 remote API 是否调用成功,并给出 cURL 日志”。当 AI 无法输出日志时,就要求它重跑任务。

Q2:Prompt 会不会过时?

会的。每次上游大模型升级,原有少量示例 Prompt 可能失效。应对策略:把 Prompt 做成组件,置于版本控制,并用 AI 自动回归测试新旧答案差异。任何漂移 >5% 立即触发告警。

Q3:成本到底多高?

李志飞以个人支付数据为例:单天 50 美元 Token 开销,相当于把一名资深后端日薪拆解成“模型+算力”。这还只是原型阶段;若放大到 20 人团队,Token 费用与人力成本打平的一拐点是“批量离线任务”+“长上下文记忆保留”。

👉想估算自己的 AI App 成本?一键在线测算工具来了!


从 Agent 到 AGI:进化、递归、自我修改的三重门

如果把 Agent 比作生物,“规划器”便是 DNA,“执行器”则是细胞分裂机制。李志飞用三段论搭建递归闭环:

  1. 进化:每一次小改进是 Agent 的自然选择。
  2. 递归:将“宏大目标”拆解为可验证的子目标,逐层降维。
  3. 自我修改:Agent 在必要时有权重写自身源代码,实现“源代码级变异”。

实验表明,当允许 Agent 修改自己的异常捕获逻辑后,稳定性从 82% 提升到 97%,证明“源码可修复”的路径可行。下一步挑战是“让大模型自我升级大模型”,即 Agent 不仅修改业务层,还能反向微调底座模型参数——目前仍是禁区。


FAQ:你可能还有这些疑问

Q:月薪 2 万的前端会不会被替代?
不会。Agent 擅长“写完成功能”,但审美、反馈强度、场景深度仍需人类把控。短期来看,Agent 把“增删改查”外包,前端把更多时间投入到体验二创和商业洞察。

Q:创业公司真的零门槛做 AGI 吗?
门槛不是算力,而是“持续高质量反馈”。如能用真实业务 data 形成闭环,边际成本就会越滚越低。因此能否拿到独特的私有数据池,才是胜负手。

Q:为何李志飞又重拾 AGI 信仰?
他曾因烧钱、巨头挤压而暂停大模型研究。但通过“人人可做的一人公司”实验,他发现 AGI 并不只靠大芯片,更靠“系统级组合创新”。这为中小公司打开一扇侧门:用大模型当芯片,做极致场景才是正路。


写在最后:在信息摩擦力归零的时代,抓住机会比造轮子更值钱

过去,写 4 万行代码是一件“史诗级”工程;现在,CEO 用 48 小时就交付可用原型。AI 正在拆除协作的组织壁垒,也拆除“我做不到”的心理壁垒。如果你也在考虑:

不妨按李志飞的节奏先跑一次“极短路径实验”。毕竟,在信息摩擦力趋向于零的时代,先跑起来才有机会定义游戏规则。